【编者按语】
从今天起,向朋友们推荐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。只所以感人,首先是文章中讲述的故事完全是发生在淄博大地上的真人真事。作者以报告文学的纪实手法,展現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家国有企业——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,如何在贫穷落后的环境下,通过测绘创新,团结协作,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,制造出我国首台套行列式制瓶机,添补了国内空白,从此结束了中国人用人工吹拉制作玻璃瓶罐的历史。
本文作者张一民先生,出生于1950年,高中毕业后1970年招工到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当工人,工作期间勤奋自学,取得大学函授文凭,后任技术员,工程师。张一民先生性格执着坚韧,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机械铸造专业论文一百余篇,逾百万字,发表于国内各专业杂志。
尤其令人感动的是,年逾花甲几近古稀之年的张一民先生,不熟悉电脑打字,退休后笔耕不辍,楞是用笔和纸,一字一句写出洋洋数万言的文章。在创作本文之前,作者曾参与所在轻机厂厂志的编写,其间积累收集了大量珍贵史料。因此,本文每个情节均为事实再現,均有据可考。每个人物均确有其人,真名实姓。这些活生生的人物为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。
感谢作者,不仅为大家为后人提供了这方面翔实的研究史料,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令人动情的文学作品。
报告文学
轻工重器诞生记
——中国第一台制瓶机制造纪实
(连载一)
作者/张一民
责任编辑/东山劳野
引子: 总理的承诺
这是一段发生在山东周村的真实故事。
公元1963年的国庆前夕,阿尔巴尼亚人民的领袖恩维尔.霍查,应邀到中国访问,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和周总理的热情招待。那时,两个社会主义的国家,有着兄弟般的友谊。
在北京的访问期间,霍查一行被安排到北京第二玻璃厂参观,听着"噗哧""噗哧"的扑气声,看着成千上万的啤酒瓶从网带退火炉上滚滚而下,使阿尔巴尼亚的人民领袖目瞪口呆。联想到自己贫穷的国家,至今连一只啤酒瓶也做不出来。
回到宾馆,心急如焚的霍查紧急约见周总理。国庆前夕,周总理手上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,可以说是日理万机。得知霍查的要求,很快赶到了宾馆。
一见面,霍查便急切的向周总理诉说在二玻参观访问的感想,并恳切地提出让中国人民支援他们一条玻璃瓶罐生产线。考虑到和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友谊,周总理十分爽快的答应了。送走霍查,周总理便找来了援外办主任刘华,谈及此事。刘华一听,顿时愣了,说:"总理,到目前为止,我国还不能制造玻璃瓶罐生产线,前几年我们刚进口了两条线,一条是霍查见到北京的二玻的生产线,是从苏联购买的。另一条是从美国进口的,正在广州玻璃厂使用。"
周总理听了汇报,也觉得为难,略作思忖告诉秘书,请孔祥贞来。孔祥贞是轻工部的部长,主管全国轻工产品。孔祥贞来到,听刘华谈及此事,笑了笑,对周总理讲:"总理,没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造啊。""有把握吗",周总理沉着冷静的追问。孔部长说:"恐怕时间要长一点,给我三年时间吧,三年后我向你交令。"
时间不长,轻工部关于自行测绘设计制造玻璃瓶罐生产线主机--制瓶机的报告送到了国务院,周总理在报告上批了一句令人振奋的话:"中国人一定要制作出自己的制瓶机。"
从此,开发玻璃瓶罐机械的工作,在全国拉开了序幕。
孔部长虽然接了令牌,但心中也犯嘀咕,全国有二十几家省轻工厅,交到哪个省办方便一些。面对全国地图,孔部长的目光渐渐盯在了山东省的位置。嗯,山东靠近沿海,资源丰富,有可靠的工业基础和玻璃工艺品生产制做的传统技术,此任务非他们莫属,孔部长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,确定了目标。
时任山东省轻工业厅厅长柳青,是三八式的老革命干部,接到轻工业部的任务,又听说是周总理批的,兴奋得不得了。心中打定主意,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务,绝不能让总理失望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,这样急迫的开发项目,厅党组也要慎之又慎地考虑交给那个厂生产合适。柳厅长猛然想到了位于周村的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,是厅里的直属厂,有事好商量。这个厂组建四年了,是为全省53家造纸厂生产配件的,这个厂基础好,技术力量也挺强,听说还有个姓罗的工程师,是个挺有办法的人。柳厅长将厅党组的想法向孔部长作了汇报,孔部长说:"这件事,先不要告诉他们厂,我最近抽时间到厂里去看一看再说。"
1963年,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后的一年,饥饿仍然像幽灵一样盘绕在人们的心头,轻机厂是个新建厂,人多设备少,连起码的居住条件也不具备,大部份职工租赁了周村祠堂街的一片民房,这片民房高矮不等,破门陋巷,仅仅能挡风寒。山东轻机厂刚开张时,没有主导产品,零星产品又打不开销路,生产无利润可言,资金短缺,当然修不起厂房,也改造不了职工的宿舍区,何况在那个岁月里,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,住的条件好点差点便无人过多的计较了,大家都一样,谁也不说谁。
穷呵,只有一个好处,无需防贼。这几年来,宿舍区没有发生过盗窃案,有些人家便没有养成出门锁门的习惯,周村街上的小贼也不去滋扰这贫民窟,知道这里没有油水。
山东轻机厂的艰难困苦,已经引起了省轻工厅的重视,但省轻工厅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改变不了这个厂的现状,只有找机会给这个厂,上开发项目,生产创造利润,才能走出饥饿的废墟。开发制瓶机项目的消息不径而走,轻工厅的某些领导有意无意的向轻机厂透露了这个信息,尽管饥饿仍时刻威胁着轻机厂的每个职工,但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,就好像给垂危的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,具有起死回生的妙用。
卫有新是生产计划科的科长,自然能接听到这个信息,但他此刻却兴奋不起来,正满腔懊恼,一个劲地说:"我真倒霉呵,老娘和老婆都病了,两孩子饿得水肿。去买面,面撒了一地,到晚上吃什么呵。"一边说一边掉泪。科里的人知道他办了一件蠢事,也不好劝他什么,年轻的办事员王景云就问上了年纪的老周是怎么回事,老周告诉小王:"上午,卫科长借他的自行车到粮食局买面,粮食本上还有14斤面,是这个月全家人的口粮。卫科长刚学会骑自行车,歪歪扭扭的骑得挺慌。面是买到了,但没有扎牢口袋口,骑上车子就走,又不敢回头看,结果面就撒了一地,就象一条白色的石灰线。老卫当时就懵了,急出了一身冷汗,这年月,粮食比金子还金贵呵。你有钱,没有粮本到哪里也买不到粮食。一家老小的口粮让他给丢了,这个月他一家子吃什么,他能不急吗?"。老周说完,也显得十分同情,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。王景云是个热心肠的人,听了老周的一席话,转身对卫有新说:"卫科长,你别着急,过几天,我就要调往济南了,手续都快办好了,在修配车间那边,我利用空地种了两沟地瓜,都长大了,就送给你吧,多少对大人孩子有点用。"
卫有新一听,眼睛一亮,立即对小王表示感谢,说:"我明天就去挖地瓜,正好没有饭吃,两个孩子饿得抱着腿直叫爸,说饿得慌,这两沟地瓜可救了我一家人的命呵。"
这天晚上,睡梦中的卫有新口中念念有词,做着津津有味的地瓜梦,几次被老婆推醒:"你嘟囔啥,还叫人睡不睡觉。""我梦见又大又圆的地瓜了,真好吃呵。"朦朦胧胧的卫有新兴奋地说。
一大早,他和大儿子带上铁锨、麻袋,果然顺利地挖回来大半麻袋红皮的地瓜,其实两沟地瓜还剩下半沟,其余的都被饥饿的人偷吃了,有这半袋地瓜也可以吃几天了,卫有新告诉老婆,先吃小的,后吃大的,大的好留。疾病缠身的老婆自然知道怎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宝贝地瓜了。
老婆工作,孩子上学,门自然未上锁,煮熟几块小地瓜,放在筐子里,盖上块布就顺手放到小桌上了。
(未完待续。如果喜欢本文,请在"写留言"一栏注明,小编将全文发送到微信号)
作者简介
张一民,出生于1950年,1970年高中毕业后招工到山东省轻工业机械厂当工人,工作期间勤奋自学,取得大学函授文凭,后任技术员,工程师。本人性格执着坚韧,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机械铸造专业论文一百余篇,逾百万字,发表于国内各专业杂志。
责任编辑
东山劳野,本名李广。1951年出生,76年毕业于山工大。先做工程师,后转事政法。律师执业三十余年,排忧解困千百家。年近古稀不言老,解甲未下马。植根齐鲁大地,生于劳苦人家,传统伴随叛逆,狂野夹杂文雅。自诩东山劳野,正是鄙人在下。